福州城市园林绿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时间:2023-09-15 16:44
  

 

 

福州城市园林绿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福州市园林中心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十三五”回顾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受到福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一直得到优先发展,截止2020年,我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约305.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2.62万人。建成区范围内绿化覆盖面积增长至13861.07公顷,绿地率提升至42.24%,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5.40%,公园绿地总面积为5259.2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35m2/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5%。(指标统计说明详见附则)

回顾“十三五”期间,福州市着力画好“山水画”,在全市统筹规划建设环山步道130多公里、滨水绿道600多公里、生态公园15个,20公里长的郊野福道串联公园36个景观节点,充分展示出福州“山、水、城”和谐统一的城市风貌。

显山露水,自然融合,绿色生态福利广泛释放。以生态、自然理念,发挥福州山、水优势,建成了一批在市民中间有热度、有影响的城市生态公园与“无障碍”休闲步道,如晋安公园、流花溪公园、金牛山福道等;打造最美晋安河,联通西湖左海,改造提升冶山公园、屏山公园、于山风景名胜公园,建设提升公园绿地8000多亩。推进福道、揽城栈道、闽江两岸休闲道等各类城市生态休闲绿道共1295公里。

绿满榕城,绿进万家,城区园林绿化环境显著提升。坚持植绿造荫、绿荫惠民,以市民可享用的绿色空间为重点,建设提升可进入式绿地,林荫网络进一步完善。创新总结加密、加厚、填空白、加品种、添层次等15种城区精准补绿、精细提升的绿化提升模式,已成为福州各县市区和其它城市的经验参考。

串绿成线,串珠成链,市民身边多了一大批休闲空间。通过滨河串珠公园、道路串珠公园、社区串珠公园建设,公园绿地网络和公共空间网络进一步完善,在市民身边建设了一大批畅通、便利的小公园,拓展了市民的生活空间,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持续创新“园林+”理念,“保姆式服务、体验式设计和清单式管理”等机制,注重“小工程,大民生”,公园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综合施策,综合治理,推动公园与市民生活零距离。开展“市民园长”制度积极引导热心市民参与城市公园管理;“公园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推动公园与市民生活零距离。依托“福州园林”微信公众号,开发了“绿色银行”网络小程序,广泛鼓励和引导市民参与园林绿化,推广庭院绿化和家庭园艺,增厚社会爱绿护绿氛围。精细管理、精致品质提升,打造道路绿化高品质、高颜值。

精细管理、精致品质提升,打造道路绿化高颜值。公园精细化管养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园智慧化、智能服务更加完备。全面推行道路绿化社会化养护,常态化开展花化美化,认真做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建立城区范围内完整的古树名木档案资料,园林抢险救灾的响应速度和效率极大提升。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本次规划范围参照《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在编),规定的福州市中心城区范围包括: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仓山区、马尾区、长乐区以及闽侯县(荆溪镇、上街镇、南屿镇、南通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

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三、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时提出的“把这座滨海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建设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城市生态、生产、生活融入公园,按照“保生态、强结构、提功能、显文化、惠民生”的总体思路,完善城市绿地结构及功能,提升公园品质,全面梳理,整体统筹,突出文化挖掘,突出打造特色,推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双提升,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原则要求

1.生态优先,突出山水之美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顺应城市山水格局,加强对城市所依托的山体、河湖水系、林地、生物物种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坚决纠正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等违背科学发展观和自然规律的建设行为。

2、以人为本,完善绿地功能

强调以人为本,从人的感受和需求出发,重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在增加绿量、提高绿地率的同时,提升城市整体的绿化质量与开放性;丰富城市绿地形式,为市民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活动提供高质量的空间场所,保证生态产品供应的普惠公平,形成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

3、因地制宜,深化资源节约

要以“节地、节水、节材”和“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空气和水体污染、减少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能耗”为核心,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获得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4.突出特色,共享山水之乐

福州具有十分明显的山水城市特征,城内“百河纵横”“群山林立”,同时作为千年闽都,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互相融合。应高度重视保护城市丰富的山水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名城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资源,实现显山露水、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创造多层次、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化风貌。

5.科学管理,全民共建共享

明确城市政府责任,强化政府在资源协调、理念引导、规划控制、财政投入等方面的作用,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进入园林绿化的运营和养护,提升社会公众在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个方面的参与度,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的和谐发展。

(三)发展目标

——山水更优美。生态优势持续巩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取得系统性成效,福州都市圈生态系统质量进一步提升。显山露水,以山海城市为主体的生态景观风貌特色更加彰显,城乡统筹的市域园林绿色生态空间网络更加完善,园林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应用取得创新性进展。

——结构更完善。加快落实公园城市的空间体系建设,结构清晰的城市公园体系基本建成,具有福州特色的城园同构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城市绿地建设持续推进,绿地结构更加完善,新老城区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绿道网络更畅通,服务范围更广,公园绿地分级配置、均衡布局、丰富类型、突出特色、网络串联基本实现,园林绿地布局的均衡性明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城市更美丽。“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进一步优化,“城在园中”的大美公园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新区新城、老旧小区改造、闽江精品景观带、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中的园林绿化提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数字峰会”“世界遗产大会”等重大活动配套园林绿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建成更高水平的高颜值美丽福州。

——文化更凸显。园林绿地的闽都文化内涵更加凸显,古树名木保护体系更完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历史文化名园建设与文化活动的结合更紧密,以园林绿地为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福道”等福州特色的园林绿化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功能更强大。“公园+”模式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深化,园林绿地在拉动消费、公共服务、防灾避险等功能进一步增强,公园绿地与生态体验、文化体验等新兴业态的融合更加广泛,鼓励消费新动能、新模式发展的相关功能更显著,与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结合更充分,实现生态价值向社会、经济价值转化。

——人民更幸福。人居环境和社区品质进一步优化,形成园林绿地建设与城市发展新理念相适应的普惠共享格局,“绿色银行”“园林课堂”等园林特色活动常态化继续深入,园林绿化的人文关怀特质日益彰显,人民群众在园林绿地及相关活动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管理更健全。城市公园精细化、数字化管理体系突发事件监测和应急响应体系更健全,规划和导则指引体系更完善,打造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强化园林行业发展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综合治理体系。

(四)发展指标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同时与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各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指标要求相结合,综合拟定至2025年:

持续维护好福州山水骨架建设山水城市,在此基础上以“公园城市”为目标,实现建成区内绿地率不低于40.6%,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同口径不少于14.85㎡,公园绿地500m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5%

 

来源:福州市园林中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