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生态福州的建设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确立生态道德观念为立足点,培育和谐福州的生态意识;以和谐理念为切入点,建设生态型的和谐福州;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根本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福州。
关键词:生态意识;科学发展;生态福州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列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至方面的升华,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福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出台,为生态福州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生态福州的建设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确立生态道德观念为立足点,培育和谐福州的生态意识;以和谐理念为切入点,建设生态型的和谐福州;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根本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福州。
一、确立生态道德观念为立足点,培育和谐福州的生态意识
强化公民的生态道德观念,对全民进行生态文化意识教育,是推进生态福州建设的可靠保证。只有大力培育福州市民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福州的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对一个城市而言,生态环境是这个区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福州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还是存在,诸如夏季持续高温;空气质量下降;噪音;资源无序开发;近岸海域污染等等,严重影响着福州居民的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依然存在并相当严重,不仅在于我们缺乏足够的技术能力,而更在于缺乏必要的生态文化的伦理道德意识。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福州也是这样。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立法和政策措施,但更需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强化对生态道德的自觉建设。[2]显然,福州的形势发展已经把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推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要求生态伦理道德为公民所认同。因此,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加快生态道德建设是推进生态福州的建设的当务之急,必须确立以生态道德观念为立足点,从普及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情感和树立生态观念三个方面入手,培育福州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
1.普及生态知识,广泛开展生态科普活动。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经济的科普宣传和科技推广力度,把对青少年开展科学的生态道德教育作为生态文化建设之本。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等活动,通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具有集生态教育和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城市景区。发挥生态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森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并把倡导科学地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宣传形式促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经过生态环境意识宣传教育的普及,使人们情感世界发生变化,营造“同则不继,和则生物”的社会氛围。
2.培养生态情感,倡导“绿色生活”。人作为从自然环境中剥离出来的一种智能生物,本质上与自然环境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就是人们常说的对自然环境的亲和感。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其生态潜意识被掩盖、抑制,使人与自然日益走向对立。因此,要通过生态环境教育,唤醒人们的生态潜意识,使人们意识到:人类保护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是内心生态潜意识的本能需求。只有培育起人们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引导人们追求“绿色生活”。绿色生活与绿色生态文明紧密相联,指人们与自然亲近或融合的一种理念和意识。以往的健康,关注人的身心和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其实,人的心理和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置身于生态系统之中,与自然、社会发生着广泛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行为对自然环境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倡导“绿色生活”,构建新型的情感教育模式,实现教育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增强生态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各种媒体,以不同的方式营造有利于生态情感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培育环境友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引导人们与大自然亲近,将有助于人们生态情感的形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树立生态观念,促使消费与自然的和谐。确立新的消费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社会生活领域中,人们通过各种劳动产品的使用和消耗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这一过程,就是消耗资源并产生各种废弃物的过程。要有效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人们就要在消费观念上进行深刻的革命,不仅要把人的消费行为同国家和社会相联系,还应同自然环境相联系;不仅要同当代人的需要相联系,还应同子孙后代的利益相联系。自然能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的贪婪。[3]因此,培育生态道德,应从建构公众正确的生态观念入手,倡导适度消费,崇尚节俭生活。生态文化建设的责任就是用正确的消费导向引导人们向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在全社会营造生态道德的良好氛围和崇高风尚,营造福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二、以确立和谐理念为切入点,建设生态型和谐福州
生态文化是和谐城市的灵魂,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核心理念。和谐城市的建设,就是在这种和谐理念的生态观指导下进行的。福建省提出了在未来20年内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作为省会城市,福州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应该走在前面。为建设生态型和谐城市,福州市必须通过生态文化的渗透影响,确立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建构生态道德观念和规范,使福州走上一条与自然生态互惠互利、协调平衡的发展道路。这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城市的发展建设,在城市发展中不能单方面考虑人的需求,要全面考虑人和自然双方利益。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在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中要注重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把经营生态型城市作为首要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中,合理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定位,抓好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1.以政策为导向,将“经营城市”的理念贯穿于生态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各种政策之中。改变以前那些不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做法,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加快城市生态化步伐。制定鼓励政策,引进市场机制,鼓励企业、个人、民间资金等参与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要依法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严防污染项目向福州区域内转移,要依法对水、基本农田、矿产、森林等重要资源实行强制性保护和保护性开发,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不符合生态型滨江滨海城市建设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经济甚至法律手段。
2.以布局为基点,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定位。近年来,为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福州市委、市政府对闽江两岸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显山露水、开发闽江”的思路,把闽江两岸建设成福州的“景观线、文化线、经济线”,加大力度,重点对闽江两岸生态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建设。这些都是福州良好生态环境的展示。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城市的发展往往容易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因此,把福州市建设成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区域布局科学、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结构合理的生态型滨江滨海省会城市。《福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第九条提出,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任务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成果巩固提升。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以上,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9%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突出抓好海洋和海岸带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闽江旅游景观带开发建设,培育发展一批历史文化、生态温泉、滨海度假等特色旅游项目,推进闽东北旅游协作区建设,提升福州旅游城市品牌。[4]福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三次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的:“要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和节能环保意识,巩固提高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等等。为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历史传统、注重文化特色、注重生态环境,体现出“三山二塔一水”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与风情。在生态产业设计中,要体现出生态文明潮流和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沿着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地创新,使朝阳产业更能够形成有强大示范作用的示范产业。在住区生态设计中,继续坚持“走出家门、走进花园、走近绿色建筑”的生态宗旨,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人们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交融的、面向未来的绿色建筑空间。
3.以生态重点,抓好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根据生态型滨江滨海城市的建设目标要求,结合福州市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在战略部署上,必须有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公用设施配套先行的原则,抓好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突出生态保护。建立科学有效、全民关注的生态资源保护机制,合理规划生态保护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性、延续性和可观赏性;三是突出环境建设。重点抓好森林绿地建设,确保生态型海滨城市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可以借鉴专家的意见,有专家认为,福州应将“三山”概念扩大,除保留古有的屏山、于山、乌山作为“小三山”,以“金鸡山、金牛山、高盖山”作为“中三山”,以五虎山、鼓山、旗山为“大三山”。加强大、中、小三山的森林植被和景观环境塑造,同时打通这些山体之间视觉景观通廊,形成“城中见山,山下有城”的福州城市特色。
4.以环保为目标,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用生态建设的科学知识宣传公众,唤起公众的生态意识,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继续推行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组织资源回收利用活动、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奖励举报人员、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用政策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来,使生态城市的建设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公众活动,以“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5]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福州。
三、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根本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福州
打造滨江滨海生态型的宜居城市,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文化的和谐理念,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根本点,推进福州的生态文明建设。
1.以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经济建设的唯一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而循环经济的运行需要生态文化的底蕴和支撑。首先,循环经济文化体现着一种节约理念。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在公众中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浪费的理念。为适应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我们必须节俭地使用地球上的资源,反对破坏资源的不道德行为,使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倡导适度消费的文明生产和生活方式。其次,循环经济文化体现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为追求利润,努力刺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导致了生活方式和社会的畸形发展。循环经济以节约、合理使用生态资源为宗旨,以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为目标,无疑是和谐理念的贯彻和实施。[6]总之,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一种能够整合经济增长、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有机统一的新型文化价值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的福州显然需要以这种价值文化体系为核心。
2.以建立有效的生态管理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生态管理体制,包括决策体制、政策体制和法规体系。首先,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保护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决策,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从而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其次,要把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福州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已对建设生态城市作出具体部署。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中,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建立稳定、和谐、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体系。[4]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完善并实施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节能标准和环保标准,强化节能减排强制约束机制,对新上项目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再次,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冶金、陶瓷、轻纺、医药化工等重点高能耗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加快中心城区污染企业搬迁,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企业。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节能产品、节能设备、节能工艺,鼓励实施一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重点行业废弃物再利用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废水中水循环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投入力度,确保完成省里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同时,全面开展中心城区禁煤,严格督促电力企业按时限建成脱硫设施并投入运行。强化重点海域和江河入海口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4]
3.以生态实践行动构建生态型和谐福州。福州要建成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生态型滨海滨江城市。需要我们确立生态文明理念,身体力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推进科学发展,打造宜居城市进程中,大力推进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建设优美舒适、协调和谐的人居环境。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山体、内河,实施城市景观整治工程,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加快“两江四岸”修建性详规编制和城市景观设计步伐,规划建设有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加快建设公共开放绿地、沿江滨路绿化带等城市公共空间重要节点。美化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环境,继续改造提升西湖公园、鼓山国家级风景区、温泉公园、儿童公园、白马河公园、金鸡山公园、烟台山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加快完成内河整治、旧屋区和背街小巷改造工作。进一步认识城市的作用和重要性、科学性和责任性,建立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人性化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区管理服务水平。
结束语:构建和谐福州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导引。把道德关怀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生态的道德责任感,有利于构建和谐福州。树立和谐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开发和大力节约资源,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增强生态型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此,福州市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与资源优势,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提出了建设生态型滨海滨江城市的战略目标,从而确立了福州市未来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福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正在向经济发达、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迈进。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文化论[J].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寿朋.生态道德建设浅议[J].求是,2005,(14)
[3]刘淑娟.生态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1)
[4]]福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福州日报,2009-08-14.(1).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6]潘岳.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求实,2006,(15)
基金项目:福州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课题的最终成果。
作者简介:刘淑娟(1956-),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市委党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和文化建设研究。
电话:13809533008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