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端午文化 厚植爱国情怀 --市园林中心“端午赏名家诗画”线上文化展
时间:2023-06-21 10:12
 【编者按】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美如山河,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是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思想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历经岁月淘洗沉淀,传承至今,也凝结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弘扬端午文化,厚植爱国情怀,福州市园林中心策划端午赏名家诗线上文化展,以期与广大市民一起阅读经典,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一)端午诗词里的家国情怀

己酉端午

朝代:元代

作者: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译文】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

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我也一样仰慕他。

【创作背景】

贝琼生于元代中后期,因元朝统治者废除科举考试,并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压迫和歧视政策,汉族知识分子多怀才不遇,有志难伸,人在端午节,看到狂风暴雨,想起屈原这位怀才不遇的伟大爱国者,不禁兴叹,同时也表现了自己虽怀才不遇但仍旧洒脱的一面。

 

端午即事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
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

【赏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同州端午

朝代:唐代

作者: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译文】

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我离家已经整整三十五个年头(端午节)了。

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鉴赏】

《同州端午》这首表达了作者长期离乡背井,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开头就写刻画了一个白发老人的形象,略写了端午节的气氛。然后就写到小孩子见到自己的喜悦,想要尽快回到自己的故乡。

 

(二)端午名画中的园林知识

https://mp.weixin.qq.com/s/PFweep-aNZHCaQNWdfnyqg

https://mp.weixin.qq.com/s/1ibtQ48Ya-lrJ_7gP5kHPg

https://mp.weixin.qq.com/s/YdjR5guxsiRMCgg4DC3umg

https://mp.weixin.qq.com/s/m2xKHHMoBqhaUbt0yIjukQ




来源:福州市园林中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